2)第335章 乡土文学_溯流文艺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汪曾棋算是“大器晚成”的那一类,十年前,在文坛中,他很少被人提起,但是这些年他老而弥坚,越写越多。

  前些年,如曹禺等一些跟他同期的作家渐渐丧失艺术感觉,难以操持文学的时候,他却在一旁不声不响地走了出来,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,譬如《受戒》,是他六十岁所作,又譬如《大淖纪事》,是他六十一岁所作。

  汪曾棋曾经说过,他家后院有一棵藤本植物,家里人都不知道是什么,因为它从不开花,有一年夏天忽然爆发似地一下子开了很多白色的、黄色的话,才知道是一棵金银花。

  他八十年代初忽然写了不少小说,就有点像那棵金银花。

  这几年,老先生在文坛行情见涨,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了。

  于东从未来回来,知道他不仅仅是现在行情见涨,以后行情还会不断地涨。

  聊了一会儿,施颂卿在一旁问,“余桦跟毕飞雨应该已经结婚了,于东你结婚了么?”

  毕飞雨笑道,“巧了,施老师,他九月份刚办完婚礼。”

  “是嘛,那恭喜啊,你这应该带点喜糖过来的,让我们老俩口也沾沾喜气。”

  “是我考虑不周了。”于东笑道。

  “没事,没事,听到这个消息,就感觉有喜气了。妻子是怎么认识的?是同学还是同事啊?”

  汪曾棋弹了弹烟灰,抱怨道,“你查问这么多干什么?”

  “我就是喜欢听年轻人的恋爱故事。”施颂卿笑眯眯地回了一句。

  于东回道,“是同事,其实去年就领证了,一直到九月份才办的酒席。”

  “现在真好啊,我当年跟他结婚,办完手续拍完照片,就去吃了碗面条,算作庆祝了。”

  说起过往的事情,施颂卿眼中满满的都是回忆,“我记得那家面馆叫张记面馆……”

  说到这,汪曾棋打断了她,“怎么叫张记面馆,明明就是二巷子饭馆,就在中山公园旁边,我记得清清楚楚。”

  “你肯定是记错了。”

  “我肯定是没记错。”

  老俩口又为那天在哪家餐馆吃面而争辩,争着争着,最后两个人都笑了。

  已经过去这么多年,他们也上了年纪,谁记得对,谁记得错,也没有那么重要了。

  不过他们都记得,那天面很劲道,汤很鲜,阳光很艳,她一边吃着,一边对他笑,额头有一层水雾般的细小汗珠。

  听着他们回忆,于东他们也都笑了,没想到今天在这里还能吃到一把高品质狗粮。

  于东也想起去年跟程砚秋领证的时候,那时候天很冷,忽然下起了大雪,他们去吃了鸭血粉丝,身体暖暖的,那份暖和不仅来自粉丝汤,还来自于其他某种不可名状的东西。

  挨晚的时候,于东他们起身要告辞,老俩口去热情地将他们留住。

  盛情难却,他们也就留下了。

  施颂卿做了几道家常菜,其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g8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