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639章 朝闻夕死(第二更)_溯流文艺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了重复手段,而且还是反复地用。

  特别是《永别了,武器》,如此知名的一部作品,徐择臣没联系到实在不应该。

  于东没有急着评论,又往后翻了几篇。

  总共看了四篇,有些写的还行,但是依旧远远达不到于东的期望。

  就这水平,如果想要从燕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,后面徐择臣恐怕得努力了。

  于东将本子合上,沉吟了一会儿,随后看向忐忑不安的徐择臣,缓缓开口道:“还可以。”

  听到“还可以”三个字时,徐择臣心底涌上一股强烈的挫败感,他当然能够听出来这三个字包涵的意思。

  还可以,就是很一般。

  说实话,徐择臣将自己的本子拿出来时,是希望能够得到于东夸奖的,他也觉得自己应该能够得到夸奖。

  在此之前,他在文学这块得到了太多的夸奖,在淮阴师范,他们有老师甚至跟他说过,自己在文学上面的造诣不如徐择臣。

  他高二的时候写了人生的第一篇小说,自此立志要当作家,然后才上了中文系。

  去年暑假的时候,他成功发表了一篇散文,还拿到了十几块钱稿费,在他们淮阴师范还出了点小名。

  后来他顺利通过考试,拿到转校金陵大学中文系的名额,更让他信心大涨,认为自己是天纵奇才,但是今天他在于东这里却只得到“还可以”三个字。

  说实话,他心里有点儿不服。

  于东看出来徐择臣很失望,笑呵呵地重新翻开他的本子,“你现在的阅读量还不足以支撑你进行太过深入的文学研究,比如这第一篇……”

  在如今这个网络还不太发达的时代,阅读量能够直接从写出来的东西里面看出来。

  而于东之所以会提到阅读量,是因为这个东西至关重要。

  阅读量的重要性,对做学问来说自不用说,而对于文学创作来说,阅读量也尤为重要。

  有人喜欢说余桦跟莫言学历不高,读书不多,他们俩自己也喜欢调侃自己读书少。

  但事实并非如此,在金艺,这两个人的阅读量,也只有于东一个人能够比得上。特别是莫言,凡是聊到某个作家,不论中外,他总是能够接得上。

  他们俩也就是不知道那些专业性的名词,而那些什么写作手法,写作技巧,写作流派,他们早就在作品里面见识过了。

 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,他们也不需要知道这些东西叫什么,他们只要知道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好用就行。

  就比如余桦的《许三观卖血记》,里面用到的重复性叙事手段,他自己之前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重复性叙事手段,但就是因为看过海明威,觉得这样写就能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,就行了。

  于东将徐择臣写的东西一条一条拆开,然后逐个给徐择臣把问题找出来。

  这一说就是十几分钟。

  在这十几分钟里面,徐择臣全程都在点头,除了“嗯”“啊”就没有说过其他话。

  徐择臣也听过一些学者的讲座,但是这样一对一辅导他还是第一次感受。

  这种感觉实在太奇妙了,虽然说这些问题都是他的,但是他依旧会感觉到兴奋,甚至有种“朝闻夕死”的感觉。

  这样面对面,近距离的接触,徐择臣才感觉到自己跟文学大家之间的差距,比他的家乡到黄海还要远。

  其实徐择臣的家乡离黄海并不远,只有百公里,但是从小到大他都没见过黄海,甚至很长一段时间,他都不知道他们靠着的海是黄海,所以在他的感觉中,黄海离他很远。

  刚才于东说他阅读量不够的时候,他还有些不服气,但是当他看到于东聊到古今中外名著那信手拈来的轻松模样,瞬间感觉到自己读的书实在是太少了。

  很多于东说到的东西,徐择臣别说了解了,他就是听都没听过。

  明天三更——应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g8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